新闻资讯

南方日报:中新广州知识城如何树立国际城市标杆?

2018-11-29 09:57:30

 

中新广州知识城凤凰湖。符超军 摄

    站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的高处向四周眺望,只见湖光山色,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栖息于湖边的树林中。产业与生态在此和谐“共舞”,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底色”。
 
    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有这样的观点:城市规划者要与土地“谈恋爱”。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城市规划中尊重自然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知识城的总体概念规划者,刘太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一观点也被贯彻至知识城的规划、建设、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中。
 
    对标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思路,知识城正按照绿色、智能、创新的要求,采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规划中将要居住在此地的50万人口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全国独特的“大海绵体”让知识城会“呼吸”
 
    11月中旬,秋日明媚的阳光洒满中新广州知识城,道路两旁依旧是满眼的绿意。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绿化景观的设置与普通的绿化带有些“与众不同”:靠近道路的草坪中央微微凹陷、绿化带中的池塘比普通池塘更小更浅……
 
    这些特殊的设计,都是知识城“海绵城市”的一部分。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让城市像一块“海绵”,在降雨时收集水资源,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笔者在知识城绿化带见到的池塘,实际上是“海绵城市”的“重要成员”——雨水花园。“这些池塘并非随时都有水,更多时候发挥的作用是收集雨水的‘漏斗’。”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分局副局长何兴告诉笔者,“降雨时,雨水首先进入雨水花园储存,不必像传统模式那样马上进入市政雨水管网,只有当雨水花园灌满时,部分才会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网,从而削减高水位避免城市内涝。”
 
    行走在知识城的人行道上,美观简洁的地面设计也“暗藏玄机”。“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强的地砖,雨水落到地面马上就能像被海绵吸收一样渗到地面以下。”何兴说,“只要不是暴雨,行人走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路面上,是不会湿鞋的。”
 
    在水资源充沛的广州,每到雨季,城市中的低洼地段就会出现“水浸街”,这一现象困扰广州市民多年。而在知识城,借助海绵城市元素的普及,防洪排涝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利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的开发设施,知识城将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目标是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对于多雨的广州来说,这一标准在华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何兴表示。
 
    经过地底自然净化的雨水,将成为知识城内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南起步区内风景如画的凤凰湖已成为附近居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它同时与正在建设中的中部雨洪调蓄工程(九龙湖)及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共同组成知识城内的“大海绵体”。
 
    未来,知识城内的所有小区、企业、道路、绿化,无论财政投资还是社会投资,均100%落实海绵理念。一“吸”一“呼”之间,海绵城市的建设正不断为知识城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花瓣形”智能电网点亮知识城“科创之光”
 
    从白天维持设备运转,到保证夜晚灯火通明,云集全球领先生产要素、智力资源的知识城,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不容小觑。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区域,知识城为电力系统注入了“智能之魂”。
 
    在123平方公里的规划总面积上,未来将有约50万人口在此生活、工作。如何保障电力持续、稳定供应?国内首个20千伏的“花瓣形”配电网起到了关键作用。
 
    借鉴新加坡电网建设的先进经验,知识城内规划建设10座220/20千伏直降电压序列模式的智能绿色变电站,搭配集成花瓣形配电网、广域保护等国内外先进的电网技术,共同组成全球领先标准的智慧电网体系。
 
    “在配电网中,每一个闭环网络就像一片花瓣,形成并联结构。假如一条网络发生故障,另一条网络可以迅速支援恢复供电。”何兴解释,依托这一技术,知识城能够自动实现快速隔离故障、自动恢复供电,供电可靠性达99.9%。
 
    何兴介绍,知识城中压配网共规划建设155个“花瓣”,全部建成后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将控制在1分钟以内,将超过新加坡、香港、巴黎、东京等国际顶尖的城市电网。
 
    更多对标全球一流城市的技术设施,正在知识城逐一实践中。
 
    “无论是电缆、水管还是交通信号控制线等线路,都被纳入了知识城内的大型综合管廊。”何兴提到。
 
    通过学习新加坡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模式,知识城的管廊中配备了完善的消防、排水、通风、供配电、控制中心及监控系统等设施,可以满足各组团公用设施规划容量的要求。
 
    根据《中新广州知识城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7—2030)》,知识城采用“环状主线+联络支线+网状缆线”的综合体系,至2030年共规划建设88.6公里综合管廊,建成后综合管廊密度将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区域内管线整合入地下管廊系统后,知识城的路面避免了出现如蜘蛛网般的线缆,需要维修时也不再需要将路面“开膛破肚”。这条“大动脉”的建成,将为知识城带来清爽的城市环境,也为市民守护最美“天际线”。
 
    步行一公里生活圈可尽享便利“星级服务”
 
    当前,以凤凰湖为核心,知识城南起步区内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一幅美好的社区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为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的集聚,知识城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生活、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提升自身“软实力”,使知识城成为创新乐土、宜居家园。
 
    去年初,投资2.3亿元、依照新加坡社区服务模式规划建设的知识城内第一座邻里中心——城南邻里中心已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底竣工,明年开业。
 
    邻里中心正是源于新加坡的社区服务理念,这是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政务服务、家庭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成后,周边居民及附近就业人员能够在此享受银行、超市、餐饮等社区商业服务。此外,邻里中心还将提供涵盖民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政务服务和社区卫生医疗站、图书馆、小剧院等社区综合服务。
 
    规划森林公园4处、综合公园6处、社区公园15处、口袋公园48处、山水步行道255公里。全面融入新加坡元素,以18个邻里中心为公共服务基础,构建100米、500米、1000米的生活服务圈,试点建设15公里长风雨连廊系统,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最前1公里与最后1公里”步行体验
 
    广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城南邻里中心在建设中将结合新加坡风雨连廊元素及岭南建筑的特点,成为广东与新加坡在城市建设合作上的一大特色,“这将继续推动知识城建设宜业宜居新城。”
 
    以邻里中心为载体之一,知识城构建了“城市—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公共服务100%覆盖。
 
    通过规划知识城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知识城的文化承载力和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教育、医疗资源更是知识城的“核心竞争力”。
 
    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当前南方医院知识城分院、中大肿瘤医院、泰和肿瘤医院、皇家丽医院正在加快建设中。知识城内还将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
 
    在教育方面,广州二中会元学校、凤凰湖小学等19所学校已建成,广州实验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国内外名校已签约落户。知识城内共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48所,做到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全覆盖。
 
    ■专家观点
 
    可借鉴新加坡城市治理奖励制
 
    “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有诸多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生态优先、交通服务、社区运营等。”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小予认为,素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能够在充分尊重大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建设。
 
    史小予建议,知识城的社区管理需强调公众参与。如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广州本地就有永庆坊二期的相应实践,社区会上门征求数百家住户的意见。“知识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相应的规划落实。”
 
    针对“将绿色低碳理念融进城市生产生活”,史小予坦言,这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例如持续的投入资金。“知识城已具备绿色建筑和绿色规划,而更重要的是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认识,联合多部门系统性地践行绿色城市规划”。
 
    史小予强调,在进行城市治理时,知识城可借鉴新加坡的奖励机制。他透露,在大气、污水治理等方面,如果达到某个标准,新加坡政府会拨款奖励。“我们在进行城市治理时不妨借鉴这一做法:不仅有不达标的惩罚规则,还应有达标后的奖励机制”。
 
    ●撰文:黄舒旻 李鹏程 陈土华 赖伟敏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