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凤凰湖航拍。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从黄埔港边的石化路一路向北沿着开放大道,可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中新广州知识城。
从知识城创新大道一路往南到达科丰路,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科学城。
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即将全线贯通的开放大道和创新大道。两条大动脉南北平行,南接番禺、南沙,北连白云国际机场。
在开放、创新两条大道上,代表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过去”的黄埔港、“现在”的广州科学城以及“未来”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在这里融合碰撞。
知识城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合作园区,而是将其放在大湾区战略中谋划,形成“大气候”。伴随着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新的人群、新的产业、新的城市在这里蓄势,划下了粤港澳大湾区拥抱全球知识经济的新标注。
全面开放新枢纽▶▷全球智慧在知识城“握手”
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实验室内,来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科研人员,正在投入地“碰撞”一个创意。他们手中的五彩淀粉颗粒,将被制成无毒无害甚至可食用的儿童积木玩具。
研究院引进了一批两国、两校的人才,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近200人。目前,研究院已“孵”出了7家企业,正在孵化的企业超过10家。已启动的第一批23个产业化项目中,中新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有17个。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要素自由流动”是世界级湾区的常态化特征。“要迈入世界级湾区,需要打破区域界限。不仅是跨产业的,还包括跨国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认为,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一个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面向全球的跨国创新是它的重要标签。
当前,知识城正在加快链接国际高端要素资源。通过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腾飞科技园等两国合作平台,以及五大国际级创新园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打造全局性、体制性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湾区提供制度支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新的生产标准和市场规则。”裴长洪指出。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即将推出“实验区十条”政策。其中,政策创新部分专门列出了支持知识城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内容。
据了解,知识城研究梳理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共153项,并将其中近123项政策落地实施。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开放倒逼改革,成为知识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创新走廊的“引力地带”▶▷培育世界级企业的关键跳板
“这个项目去年12月奠基,今年3月打桩,10月完成封顶,明年3月相关生产部门搬入。这就叫做世界级速度。”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告诉笔者,粤芯在知识城落户的同时还携伴而来,22家IC设计公司与2家封装测试公司紧随其后。
从知识城出发,沿着广深科技走廊,1小时可达东莞、深圳。连同周边的港珠澳等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全球反应最快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粤芯立足知识城,依托珠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将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内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模拟芯片生产应用问题。”李海明坦言。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洸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型的协同创新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具备国际化基因的知识城,将成为培育湾区内“世界级企业”的关键“跳板”。
这与知识城的“自我”要求不谋而合。知识城正在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打造湾区创新源,加速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引力地带”。
湾区创新源如何担当?对于知识城来说,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田是独一无二的“王牌”。
“知识城有基础、有条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开花结果的首选地。”知识产权界泰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认为,在引资引智时,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创新要素敢不敢来、愿不愿意来、能不能来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城凤凰湖边,远处几栋积木式的连片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全国20%的专利申请审查结果从这里发出,年审查结案超15万件;汇集了90%以上为硕士学历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围绕在大楼周围的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正在抓紧施工,这里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90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通过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交易中心,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博物馆,打造知识产权地标,努力打造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要素最齐全、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融入世界的全球产业谷▶▷感受“和在硅谷一样的生活”
沿着九龙大道行驶,大型起重机不断映入眼帘。
短短一年半时间,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等世界知名生物医药项目已盖起数层楼房。还有诺诚制药、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绿叶集团等项目也在做动工前的最后准备。
“我们的距离在一两公里范围内,都是‘邻居’。”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负责人刘建告诉笔者,这个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将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将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发展抬高了一个层级。
聚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城在南部片区规划了3.5平方公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打造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创新服务相结合的新一代世界级信息谷。在广河高速两侧规划5平方公里的高端制造创新园,打造装备制造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九龙湖畔规划3.2平方公里的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创新园,打造集总部基地、科技研发、智能体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产业枢纽。在北部片区规划5.2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打造世界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集聚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协作示范区。在知识城中部规划6.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园区,打造广州创“芯”智造园。在知识城中部规划7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综合孵化园,打造未来尖端科技中心、实验室、中小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纵观创新园区的定位,无不瞄准“国际”“前沿”。“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放眼全球,对标世界的。”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业务运营副总裁尚立斌告诉笔者,世界一流的抗癌药很快将在广州“智造”。公司在全世界有分布在四大洲、1700多人的团队,生产工艺选用全世界制造生物药最老牌企业GE的KUbio系统。
今天的全球化图景早已超出前人的预想,一部汽车的组装需要四大洲20多个国家提供部件,一架客机的零部件来自1500个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如果不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不占据产业链中高端,可能沦为全球化“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技术含金量、高素质人力资源密度、产业链条的配套性等等。”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企业服务处处长肖宏武透露,一边是聚焦肿瘤新药研发制造的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距离它约2公里处,是依托国际肿瘤最前沿疗法的质子治疗中心和中大肿瘤医院、泰和肿瘤医院、皇家丽医院,打造肿瘤医疗集聚基地。
拥抱全球知识经济,人才是核心纽带。“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来了广州不下10次。”尚立斌说。
知识城如何面向全球持续地吸引更多“王晓东”的驻足?知识城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好生态”,全面提升知识城战略性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国际人才港。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活配套、物理空间的打造、交通的连贯性,还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组团建设、营商环境提升。”广州知识城腾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祥告诉笔者,他们研究了世界上的知识经济中心后得出一个结论:要吸引全球人才,离不开五大元素:人才、宜居性、生态系统、建成环境和政府扶持。
知识城将围绕着五大元素抓紧建设,期待更多全球人才在知识城能感受到“和在硅谷一样的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见习记者 李鹏程 实习生 江凌风
通讯员 陈土华 赖伟敏